在快速變動的當代社會中,大學生涯不僅是為職涯鋪路的預備期,更是一段探索自我、建立價值的旅程。即使起點未明、歷程曲折,所經歷的一切終將拼湊成人生的重要拼圖。課業之外,無論是社團活動、國際交流、志工服務或實習經驗,都是理解「我與世界的關係」的珍貴途徑。
本次院週會特別邀請慈濟基金會精實企劃室主任黃晟祐(思浩)師兄回校分享。從個人成長談起,思浩師兄回憶13歲移居美國,父母常叮囑他:「無論如何,都要會寫中文。」這句話成為他人生中的文化根基,也成為未來職涯中獨特的競爭力。
他與慈濟的因緣始於1999年台灣九二一地震。當時就讀大學的他,在美國與同學自發發起募款行動,首次接觸慈濟。此後參與 2001 年薩爾瓦多地震賑災與 2003 年關懷行動,親眼見證慈濟村的建立過程,深受震撼,意識到慈濟不僅止於援助,更在命運的轉折處發揮深遠影響。
一次,他面對一群瘦弱、連拆糖果紙都費力的孩子,心中湧起疑問:「如果他們也有和我一樣的機會,會不會比我更有成就?」他由此深刻反思,自己今日所擁有的,不僅來自努力與聰明,更是一份名為「福報」的無形資源,也體悟到,身處機會豐富的環境,是許多人終其一生無法企及的條件。
談到 2010 年海地地震的賑災經驗,思浩師兄提及,當地幾乎處於無政府狀態,必須與聯合國協商爭取安全保障。那一刻,思浩師兄深刻感受到:「我與當地孩子唯一的差別,就是是否擁有機會。」這樣的衝擊讓他在返美後做出重大決定,辭去工作,回到台灣,投身慈濟清修士的生活。從此,他的生命方向徹底轉變,走向更寬廣的世界,投入國際賑災、氣候議題與志工發展工作。他說:「回來後我走得更遠了,去了更多以前去不了的地方,看得更遠,想得更深。」他以巴基斯坦水災與第一代福慧床的誕生、辛巴威教室重建等具體案例,提醒學生:「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,對許多人而言是一種奢侈。」而他也希望自己能「做更多的事,幫助更多的人,讓他們也有機會成就自己的人生。」
在 Q&A 環節中,思浩師兄鼓勵同學上台回饋。一位同學誠摯地說:「想感謝您在 921 地震時幫助受災戶募款。」一句話,道出真心,也傳達出跨世代的敬意與連結。
在分享的尾聲,思浩師兄語重心長地說:「我們要學習的不只是技能與知識,更是看懂世界的能力。」唯有理解世界的樣貌,也理解世界如何看待台灣,視野與格局才能真正開展。他指出,當代社會充滿相似的聲音與雜訊,不論是政治立場、階級分野或情緒性標籤,常讓人迷失方向。許多原本想幫助別人的人因此裹足不前,而真正需要幫的人則在沉默中被遺忘。他提醒大家:「在這樣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更需要具備判斷是非的能力,辨別真與假。」
身處資源充足、教育機會豐沛的環境,我們應更珍惜所擁有,把握每一段旅程,拓展眼界、鍛鍊實力,為自己,也為世界,創造更有意義的未來。 (文/照片:醫學院)